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谋划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27日
信息来源: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按照工作安排,现将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23年工作谋划报告如下:

一、2022年工作情况

(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2022年以来,我局坚持以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围绕市场主体总量增加、质量提升、能量增强的工作目标,大力营造“热带雨林”式的营商环境,助力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实有市场主体50348户,在襄阳下辖各县市中仅次于枣阳、襄州,排名第三,全市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10380户,其中:新发展企业类市场1568 户,已完成新发展企业类市场主体1250户的全年任务。同时,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参与、主体自愿”原则,推进个体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今年任务数为520户,截至目前已完成530户。2021年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18个一级指标里,“市场监管”获得唯一优异指标评价。

1.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一是全面落实“证照分离“、“一业一证””“同城通办”、“住所信息申报”、“自助秒批”等登记便利化措施,促进市场准入顺利畅通。二是大力提高登记注册信息化水平,按照“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求,在全市登记窗口全面推行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和市场主体登记智能审批系统,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实现登记“无纸化、零跑动”、“不见面”审批。三是严格执行减材料、减时限工作要求,全面推行企业登记“2050”模式,将企业开办涉及所需信息整合为一张表单,一次采集。企业开办压缩为“一表申请、一窗发放”2个环节,零费用赠送一套四枚公章。四是积极推进“跨域通办”落地。结合我市地域优势,实现了河南省南召县、河南省邓州市与湖北省老河口市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领域落实“跨省通办”的交流和合作,与本省毗邻的丹江口市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领域落实“跨市通办”的交流和合作,方便省内、省外企业和群众办事“就近办理、一次办成”。上述措施的推行,使市场主体准入程序更为便利、内容更为规范、流程更为优化。

2.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围绕作风建设“奋进年”工作要求,制订下发了《老河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主体壮大行动实施方案》,从加强创业支持、加强主体培育、便利市场准入、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实施品牌发展工程等五个方面强化工作措施,并进行跟踪督办,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

3.打击涉企违规收费。以转供电、供水、供气领域为重点,开展专项检查。依据“台账登记、销号管理”价费监管机制,对转供电主体台账进行全面清查,今年以来,转供电专项检查清退多收电费15.07万元,为我市420家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落实了惠企红利;对燃气公司、供水公司进行检查,严禁收取不合理费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4.积极开展指导帮扶。发扬对企服务“店小二”精神,深入企业一线,在质量发展、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指导。一是及时发布和传达标准化信息;二是引导企业瞄准国际标准及国内外先进标准提升产品质量;三是引导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四大安全”形势稳定

坚持以“四个最严”为统领,重点抓好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等“四大安全”,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在食品安全方面:以食品安全“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为主线,全面清查了辖区食品生产经营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主体信息档案,进行全覆盖监督检查。对粮食加工品、食品添加剂、食用农产品以及农村食品销售、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餐饮具清洗消毒、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等重点对象和重点领域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截至目前,本级共完成食品抽样检测1260批次,其中农产品420批次,不合格7批次;普通食品840批次,不合格64批次。抽检结果全部在政府网站进行了公示,共公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公告”22期;对不合格食品进行了核查处置,共完成核查处置并予以公示51期。

在药品安全方面:以疫苗、血液制品、中药饮片、特殊药品等为重点产品,以零售药店、卫生院、卫生室等为重点对象,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开展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检查,全面排查风险隐患,梳理各类违法违规线索,严控质量安全。持续抓好监督抽检和不良反应上报工作,截至目前,完成药品监督性抽样70批次、化妆品6批次,监测上报药品不良反应556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214例、化妆品不良反应63例。

在特种设备安全方面:按照“三个必须”的要求,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生产三年整治行动“巩固提升年”要求,重点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气瓶充装单位、医院、学校、商超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情况进行检查。按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求,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区域在用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从发现问题到整改验证做到闭环管理,扎实做好隐患整改治理工作,共下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53份,排查、治理各类特种设备安全隐患139条。

在产品质量方面:制定《2022年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对危险化学品及包装物、载常压罐体、钢筋、水泥、电线电缆、燃气具、烟花爆竹、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充电器和电池等10 类重点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领域重点经营企业组织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和抽查。严格执行问题不查清不放过,原因不查明不放过,问题产品不追回不放过,整改复查不合格不放过,行政处罚不到位不放过“五不放过”原则,确保问题隐患排查到位。

(三)市场秩序规范向好

聚焦监管执法主责主业,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质量,加快打造规范化、法治化市场环境,今年以来,市场监管局依法查获过期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88盒,非法渠道购进药品862盒;标注治疗功能的非药品16支,不符合技术要求和未备案化妆品53盒,过期食品483盒(袋),不合格产品7盒(个),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调料2612袋,假冒洪都洗衣皂445箱。

一是强化执法体系建设。将监管执法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年初制定《2022年执法办案工作意见》,做到责任明确、有的放矢;开展业务股室与基层所“结对子”活动,形成局所联动工作格局,进一步增强执法力量和执法水平;定期开展督办检查,通过采取案卷评查、个案监督、交叉检查、约谈指导等措施,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杜绝行政执法中的懒政不作为情况发生。

二是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发了《老河口市市场监管领域2022年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共涉及联查任务51项,实现了参与单位全覆盖,联查事项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发起联合抽查任务53起,抽取检查对象734户,实地检查698户,发现问题线索32起,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0起,立案调查6起,列入经营异常名录5户,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已全部对外公示。

三是严格落实“禁渔”要求。坚持围绕“四清”(清渔具店、清市场、清餐馆、清广告),持续加强日常巡查、强化日常监管。禁渔工作开展以来,已悬挂宣传横幅60份,发放严禁非法购买、加工、食用汉江野生鱼类公告1500份,签订禁捕禁食野生鱼虾承诺书2600份,发放<致全市渔具、水产品、餐饮服务经营户的一封信>1300份,宣传公示栏95块,立案16起。

(四)防疫工作落细落实

一是做好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制度,核酸检测做到应检尽检、逢进必检,严格落实冷链防控工作要求。2022年以来截至目前共检测人地物样本37042批次,其中检测环境样本(地)32489批次,检测产品内外包装样本数(物)425批次,检测直接接触冷链人员数(人)4128批次;进一步规范“鄂冷链”信息平台使用,进口冷链食品必须赋码销售,无码产品不得购进、销售,确保进口冷链食品全程可追溯,2022年以来共计销售进口冷链食品9.815吨。

二是抓好药店疫情防控。落实“两抗一退一止”类药品(抗病毒、抗生素、退热、止咳类药品)实名登记销售和系统录入工作,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要求佩戴口罩、扫码测温进入,2022年以来,共上报两抗一退一止类药品销售记录221768条,发挥好零售药店防疫预警“哨点”作用。

二、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员结构及素质的瓶颈。市场监管干部队伍老化,专业人才匮乏,与当前的精细化管理、大数据、网络化、专业化发展等不相适应。机构整合后,监管重心下移,基层监管任务更加繁重,基层普遍面临人员不足、装备落后等问题。

二是综合执法带来的本领恐慌。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做好打击假冒伪劣、安全监管,特别是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监管、保护知识产权、网络市场监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作,需要专业精干的人员队伍、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协同有效的监管模式,目前各方面建设还存在不足,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

三是与市场监管发展要求有所差距。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互动蓬勃发展,大量商品销售转移线上,如何适应经济规律,做好新兴业态监管,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

三、2023年工作谋划

(一)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扩大企业电子身份应用覆盖面。建立企业登记注册电子档案库,实现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实时归集,在税务、社保、公积金等涉及企业服务高频领域深度应用,完善数据共享,试行智能审批。继续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现“照后减证”和“准入”、“准营”同步提速。

(二)全面加强监管执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是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规范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效能,推行执法文书电子化、执法案卷标准化、记录方式科学化、监督管理便利化。二是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深入开展消费欺诈、制假售劣、虚假宣传、涉企收费等方面专项整治,引导、督促网络交易平台落实相关责任,规范网络商品和服务经营者行为。三是加强联合执法体系建设,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机制,推动联合监管规范化、常态化。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维护市场良性竞争秩序。

(三)遵循“四个最严”要求,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坚决把守牢安全底线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盯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四个领域质量安全问题,紧绷安全弦,打好查、防、控、管、打、治组合拳。一是巩固和提升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把风险理念贯穿食品监管全过程,突出重点主体、重点食品、重点区域三大方面,分析排查隐患,加大对校园、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做好疫情高风险食品抽检排查;二是强化药品监管,持续做好口罩等防疫产品质量检查,落实发热咳嗽类药物实名购买制度,聚焦生物制品、注射液、植入类医疗器械等高风险产品监督检查,消除用药风险;三是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产品质量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督抽查和证后监管,推动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防疫产品质量监督,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四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持续按照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工作总体要求,加大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力度,利用警示教育、相关知识培训、应急预案演练等多种宣教形式,进一步普及特种设备安全常识。

(四)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监管执法水平。一是全面加强队伍建设。适应市场监管新形势,加大干部队伍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市场监管队伍全面履职、依法履职、有效履职能力。二是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制定监管履职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公开化实施办法,完善业务流程和规范。健全法制监督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三是全面夯实基础支撑。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推进监管科技运用,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办案装备建设,全面提高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