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工作情况
2022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目标要求,致力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乡面貌,扎实推进城乡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1、城市建设规划水平得到了新提升。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对滨江12公里岸线及0.3-2公里纵深内(北至张家营附近、东至汉口路、南至高速公路出入口、西至汉江)约17平方公里的城市地区进行规划,提出滨水地区总体功能与形象特色定位。同时,积极推进城市绿色照明规划、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老旧小区改造规划等3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城市建设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建设的针对性。
2、“争资”工作取得新成效。2022年共争取各类资金3.98亿元。其中,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35亿元,超出目标计划约13个百分点;专项债资金2.63亿元,确保了城南污水处理厂、供水管网更新等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3、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新突破。总投资达5亿余元的城南截污管网、主城区排水河渠综合治理等项目现全部开工建设。努力探素大明渠治理方法,确定我市城区黑臭水体“控源截污、溯源引水”治理的总思路,全面整体推进护城河、龙虎沟治理。大明渠黑臭水体现象已经消除,正申请省、襄阳市验收销号;城南污水处理厂在环保部门的支持下顺利完成销号;完成雨污分流管网建改20余公里,仙人渡循环园、光电产业园等园区排水管网错接混接改造完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4、城市形象在困境中有了新变化。完成滨江景观带(天河路至广州路)建设,实现秋丰路至广州路4.3公里景观带连续贯通,翔鹤楼“地标”基本建成;新建望江楼和城南健康步道,实现电站路至江山鸿泰20公里沿江人行步道、健康骑行一路畅通;21条市政、园区道路不间断推进。其中,张老路、机场路、等11条道路改造基本完成;文昌路、仁和路等7条道路改造正在施工;城市断头路已打通1条、2条正在实施;114个老旧小区、50条背街小巷改造工作基本完成,7000余户2万多名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实施城市节点立面改造16处约2.1万平方米平方米、修补人行道万余平方米、车行道5000余平方米、疏通下管道11万余米、维修检查井600余座;完成11处便民停车场建设,新增停车位600个;施划道路停车泊位780个、交通标线6500平方米、安装维修交通护栏300余米,创文硬件支撑力度显著加强。
5、供水提质扩能全面推进。完成二水厂提质扩能、江山水厂扩建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7.5万吨/日;铺设13公里供水主管网,20个老旧小区供水设施得到改造,公共供水普及率达100%,出厂水水质达标率100%。
6、行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督促蓝天花园等7个房产项目按规划实施小区幼儿园配建,协调、缓解红星美凯龙、中农批、江南国际等延期交房、物业矛盾;强化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工作,查出问题46处,下达整改通知书28份,15个在建项目均按照“8个100%”要求完善设施;持续开展物业领域专项整治活动,制订了《物业管理扩面提质和“物业牵手”路径图》,推动“三无小区”物业管理从有形到有效,26家物业企业与属地社区签订了“物业牵手帮扶协议”,有效降低物业类投诉总量;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建筑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建筑业企业提升内生发展动力,培育湖北旭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湖北兴烨房地产有限公司等4家资质企业入库,帮助湖北思兴、湖北杰昆、中建国信3家建筑企业资质升1级,不断增强建筑业发展后劲。
7、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制定了《市住建局党组2022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市住建局党组书记、班子成员2022年度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个性化清单》,共制定11项责任内容56个重点工作。完成中心组学习19次,主题党日活动10次。发展党员5名,转正党员7名,邀请市委宣讲团刘波同志开展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进行宣讲。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系统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5次,完善制定考核办法,切实做到日常监督常态化、正风肃纪长效化。党组成员自查、互查对照13种问题类型无一违规,党组成员牵头对局属各单位进行督导检查,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严格执行“两谈话两报告”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组书记讲党课2次,班子成员讲党课1次,局属支部书记讲党课7次。召开党组(扩大)会议12次,共研究通过“三重一大”事项95项,形成会议纪要12期,民主决策得到常态化落实。
二、2023年工作谋划
接下来,我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襄阳市及我市相关政策,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做实城建计划。按照“缺什么?干什么!”的原则,体现城建项目“按需分配”的计划属性,做好项目资源匹配、要素保障等可行性论证,实施城建项目精准分类,特别在市政设施更新上,按需设置为新建、改造、大修、保养等类别,因地制宜精准花钱、体现效果。
(二)扎实推进水生态治理。探索建立“建管养”一体化机制,建立健全工程建设、日常管护的责任体系,确保治理改造效果不反弹、常态化,真正实现滨江资源内外双修。
(三)加强安居工程建设。坚持“稳房价、稳预期”,加强房价调控,引导开发企业去库存、促增量,确保房地产市场稳中有进;有序新增公租房投放计划,探索市场化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提高新市民、引进人才、低收入群体等住房保障水平。
(四)稳步推进城市“智慧化”。建立地下基础设施普查数据库,实现燃气、供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城市内涝监测系统电子地图,补齐智慧城市地下基础信息短板;大力实施架空线缆入地,试点推进综合管廊建设,推行5G通信共建共享,逐步实施交通安全、监控、路灯、通讯等设施“多杆合一”;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配合推进智慧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