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李楼镇201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0年财政预算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5日
信息来源:老河口市李楼镇


一、201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情况:

2019年全镇全口径财政收入实际完成25967.82万元,税收地方收入完成18286.16万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98%。

年终财政补助体制结算:980万元。

地方收入总计:19266.16万元。

(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情况   

 2019年全镇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265万元,按支出功能分类为: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98万元,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及其他费用支出。2、公共安全支出52万元。主要包括:综合治理、派出所联防经费支出。3、文教卫支出1200万元。主要包括:教师工资、文化、卫生、计生社会服务经费。4、社会保障支出660万元。主要包括:精准扶贫、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优抚对象、高龄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失地农民补贴。5、农业及农林水事物支出230万元,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示范、科技推广、农业设施建设、服务单位人员工资、医保及养老保险经费。6、村级运转及三资管理工作方面经费支出240万元,主要包括:村干部工资、三资管理经费。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50万元,主要包括:城管执法、城镇街道清洁卫生、垃圾转运、保洁人员工资及其他经费等。8、党建、文明创建、综治维稳支出95万元,主要包括:党报、党刊、学习培训、开展党的建设活动;精神文明创建创卫,志愿者服务活动;信访接待、接访及其他支出。9、美丽乡村建设300万元。10、基础设施建设支出14100万元,主要包括城乡路网改造、道路(街道)建设、扶持企业科技投入。

以上支出合计:19625万元。收支相抵,基本实现年度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目标。

二、2019年财政主要工作

201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财政部门牢固树立为百姓赢得更多“好日子”、政府过紧日子的思想,以着眼大局,突破思维,聚力攻坚的工作理念,以“保基层、保民生、保运转、防风险、保发展”为落脚点,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为服务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注重培植财源,提高税收质量,保持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2019年,财税部门面对困难和压力,紧紧抓住一切机遇促增收。一是借助深化财税改革机遇,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和税收分析,建立税务、财政联席会议制度,配合税务部门协税征管,确保应收尽收。二是抢抓大建设大发展机遇,支持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挖掘税源,实现了以大建设为载体的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资源税共计16322.45万元,占税收收入的89.26%。三是认真开展税源调查活动,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积极主动做好政策咨询和协调服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掌握税源第一手资料,引导企业充分运用好财税政策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二)围绕公共财政,优化支出结构,保障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围绕公共财政建设目标,不断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实现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一是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资金,重点确保工资发放,公共职能运转;公共卫生、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二是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保民生为重点,着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确保民政优抚、五保、低保人员经费发放。加大对争取项目、招商引资、招商引税等方面的资金优先保证。三是坚持厉行节约原则,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增长,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着力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我们坚持“多予,少取”的方针,着力改善民生。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结构不断优化,惠农政策取得实效。

一是落实强农惠农政策。2019年共发耕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合计435.33万元,补贴农户8145户。水稻补贴92.36万元,补贴农户3259户。合计补贴527.69万元。

二是着力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资金向精准扶贫聚拢,预算上做到优先安排,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支持发展扶贫产业,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2019年全镇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281户,606人,发放以奖代补资金17.89万元;危房改造99户,投入资金157.76万元,合计175.65万元。

三是完善民生保障。2019年全镇农村、城市低保共357户,769人,发放低保金315.8万元;五保户171人,补助金额167.23万元;优抚对象332人,补助金额194.53万元;高龄补贴667人,补贴金额43.7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508人,补贴金额64.98万元,失地农民补贴人数737人,补贴金额72.86万元,合计发放补贴金额859.1万元。

四是全面推动实施乡村战略。投入张沟村美丽乡村建设300万元;村级公共事业服务总投资69万元;投入“厕所革命”项目资金334万元,其中:兴建公厕15座,投入财政资金146万元,计划改建21个村农户厕所1566个,已完工1138个,投入资金188万元。农业技术示范、科技推广、农业设施建设等资金投入用于农田水利、村级道路、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美化了村庄环境,加强了农业生产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履行财政职能,提高管理效益,增强科学管理能力。

一是坚决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首要位置,围绕“主动防范、系统应对、标本兼治、守住底线”的总体工作思路,有效防控和化解财政运行风险,减少和避免新增风险,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稳定。

二是强化预算管理。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组织部门预算的编制,认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进一步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三是着力增收节支。认真做好各项基金的征收、政策性资金的筹集工作,大力清理和压缩各项支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范采购程序。大力推行工程项目预决算审计,进一步完善机关“三公”经费管理办法,控制公务接待,有效地节约财政资金。

四是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综合预算,不断提高会计核算、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围绕重大财税政策执行、重大专项资金落实情况,合理划分财政与预算单位的分配管理、监督责任,推动财政职能归位,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加大了财政督查力度。

三、2020年财政预算(草案)

2020年全镇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适应人大预算审查督查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更加聚力增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和重大财政支出,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政府预算统筹能力,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预算信息公开,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管理制度;坚持政府债务管控,防范金融风险;坚持保障与发展并重的原则,把“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促发展”作为支出重点,大力整合财政资金,从严从紧控制支出,优化收支结构,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20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如下: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200万元,比上年增长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195万元左右。其中: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400万元。2、公共安全支出95万元。3、文教卫支出1200万元。4、社会保障支出750万元。5、农业及农林水事物支出230万元。6、村级运转及三资管理工作方面经费支出240万元。 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30万元。8、党建、精神文明创建、综治维稳支出100万元。9、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企业科技投入共计13850万元,收支相抵,基本实现年度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

四、2020年财政主要工作

2020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财政部门将准确把握新时代财政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务、新特点,坚持新发展的理念,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盯住市委确定的“一城两心”目标,以务实重行、担当有为的精神,打好“组合拳”,聚力“高质量”,全面打好三大攻坚战,努力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释放更加有效的财政动力。

(一)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密切跟踪财政经济形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规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全力支持重点建设、重大民生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税收增长点。

(二)强化重点税源征管力度。强化部门联动控税工作责任,及时掌握重大税源变化情况,发挥重点税源预警监控作用,严禁偷、漏、逃、骗税行为,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做到以查促管,以管促收。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四)把民生保障作为关键环节。认真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保发展”的支出原则,对涉及到基本民生的支出打足打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五)科学精细防范财政资金运行风险,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投入新机制,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战略。

(六)把预算管理作为创新方向。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安排“三公”经费预算,把钱花在刀刃上,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保障力度,确保人民群众得实惠。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检查职能,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